ERP这个圈子,有两个词几乎天天被挂在嘴边,却也常常被误解:一个是“标准”,另一个是“生态”。SAP,这位行业老兵,正是靠着这两个“法宝”,构建了一套让全球企业信服、让对手难以复制、商业上又能自洽的平台体系。眼下,国产ERP势头很猛,拼功能、拼体验、拼价格,打得火热。但奇怪的是,在那些巨头客户群体中,SAP似乎并未显露疲态,反而依旧牢牢守着自己的“金矿”,在高端市场扎根极深。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支撑?
很多人看SAP,印象可能是:复杂、贵、有点老派。但如果你站在CIO或CTO的角度,用5年、10年的眼光去审视企业IT系统的可持续性,SAP所代表的,恰恰是系统的可控性、组织的可演进性、以及生态的可积累性。SAP的生态,究竟强在哪里?它是怎么一步步成为企业“操作系统”的?国产ERP要学的,恐怕不只是产品本身,更是那套方法论和生态观。
01|SAP最深的护城河-“共识”
SAP真正的核心资产是什么?可能不是S/4HANA,也不是BTP平台。而是一种被全球企业广泛接受的方法论,一种“共识”,或者说,某种意义上的“标准”。
这话怎么理解?举几个例子:
- 一家大型企业说要上SAP,几乎所有主流的实施公司都知道该怎么入手,遵循什么样的步骤。
- 一家世界500强企业要在全球30个国家推行业财系统,只要统一用SAP,流程就能一体化。无论是税务合规、语言本地化、货币换算,还是各地的监管要求,都能相对快速地落地。
- 即便SAP原厂在某个区域的人才出现流动,或者服务暂时跟不上,客户也能迅速找到其他经过认证的合作伙伴、交付资源顶上来。
这不仅仅是“生态”两个字能概括的,这更像是一种全球企业组织运作的“通用语言”。这种“通用语言”的背后,是SAP几十年如一日建立起来的:流程的标准化、实施的标准化、以及生态协同的标准化。
国产ERP目前最大的痛点,很多时候也在这里:
- 项目实施的效果,往往因人而异,缺乏统一的、可复制的模板。
- 项目文档难以沉淀为知识资产,人才一流失,宝贵经验也跟着走了。
- 客户上了系统之后,想找能继续提供深度服务的人,选择可能不多,容易被原有厂商深度绑定。
没有“共识”作为基础,就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没有强大的生态,系统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就要打个问号。
02|SAP生态-伙伴数量和“长期共赢”
很多ERP厂商都喜欢在官网上洋洋洒洒列出一长串合作伙伴名单,以示“生态繁荣”。但SAP生态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有广度,更有令人望尘莫及的深度。这个“深”,体现在哪里?
- 像埃森哲、德勤、安永、普华永道这些全球顶级的咨询公司,都有专门的SAP交付部门,能够直接承接数十亿级别的大型企业转型项目。
- 在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深耕SAP某一特定行业的“隐形冠军”。他们在某些细分行业或模块上,积累了非常深厚的经验。比如,普华永道和凯捷在核电行业的SAP实践。
- 各大公有云巨头,如阿里云、AWS、Azure,都必须专门打造SAP云认证解决方案,并投入资源进行联合市场营销和联合交付。
- SAP还构建了庞大的行业ISV(独立软件开发商)网络。无数ISV围绕SAP平台,开发出针对汽车、零售、能源、医药、甚至养殖等细分领域的解决方案包。
更关键的一点是,SAP撬动生态,靠的不是短期补贴,而是通过真实的业务需求驱动,让生态伙伴有利可图,能够实现长期发展。
在一个典型的SAP项目生态里:
- 实施顾问能凭借专业技能和经验获得认可和回报,而不是主要靠关系。
- ISV能够围绕标准化的行业模板开发可复用的产品,而不是做一锤子买卖。
- 云厂商能从那些稳定、高价值的SAP客户中获得持续的收益。
- 大型企业的CIO在投资时更有信心,因为整个生态系统不依赖于某一家特定供应商的“生死存亡”。
这是一种产业链级别的生态协同,远非仅仅围绕软件卖点周边的“小圈子”可比。
03|国产ERP做生态的难点
很多国产ERP厂商也在积极地喊“我们要建生态”。但为什么始终没能形成像SAP那样共生型、闭环型、标准化的产业级生态呢?有几点或许值得我们反思:
- 第一:底层标准尚未完全打通,接口难以复用。 SAP的每一个接口、每一个增强点(Enhancement Point),都有明确的命名规范、扩展规范、升级规范。ISV开发一次,理论上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复用。 反观一些情况,接口定义可能因客户而异、因项目而异,甚至出现文档缺失、升级后不兼容的问题。这导致ISV每做一个项目,很多东西都得重写一遍,积累效应大打折扣。
- 第二:实施缺乏统一方法论,项目交付依赖“人治”而非“法治”。 SAP有ASAP、Activate等相对成熟的实施方法论,有基于行业最佳实践的业务蓝图,有项目交付模板和详细的配置路径。一个项目来了,实施公司能拿出一套相对标准的“打法”。 国产ERP的实施,很多时候仍然极度依赖经验丰富的顾问,“人”成了项目的核心瓶颈。结果可能是:项目过程难以精确把控,交付质量参差不齐,成功经验难以复制,人才培养周期漫长。
- 第三:生态缺乏清晰的利益闭环,合作有时停留在“站台”层面。 SAP的生态伙伴,通常能有相对清晰的盈利模式、成长路径、认证体系和市场分层。 一些国产ERP的合作伙伴关系,可能更多表现为挂个logo、协助拓展渠道、给一些销售返点。这种合作深度有限,缺乏基于共同商业利益的深度绑定和价值闭环。
04|生态强才能“活得久”
对于企业的CIO而言,选择一套ERP系统,绝不仅仅是选一个软件工具那么简单。它是在选择一个能否支撑企业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业务变革的数字底座。产品功能可以快速迭代开发; 缺失的模块可以快速补充; 产品价格可以快速调整下探;SAP的强大,不在于它的软件本身完美无缺,无懈可击。而在于它成功构筑了一个“生态共赢 + 标准传承 + 商业闭环”的系统能力。这才是所有想在企业级软件市场挑战SAP的厂商,必须认真学习、深刻理解的真正功课。
企业在向SAP S/4HANA Cloud转型时,SAP 许可 (License) 从 On-Premise 时代的经典指定用户模型转向全新的 FUE 许可模式,且 SAP 产品的许可 (License) 包含诸如“组件授权、用户授权、计量模式”等复杂模型,这对企业来说如同一个黑匣子,难以理解其工作原理。此外,企业还面临 SAP 的 License 审计等合规性问题。赛锐信息在 SAP License 审计流程方面拥有丰富咨询经验,拥有自主研发的高效 SAP License 资产优化软件产品,欢迎企业在需要时随时联系我们,以获得我们的支持服务和软件产品试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