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下,SAP顾问何去何从?当AI加速项目交付,国内市场却呈现项目少、价格卷、实施模板化的复杂局面。本文深入剖析AI对中国SAP顾问的真实影响,探讨顾问如何在变革中找到自己的“破局之路”。

AI 这把火,会烧到 SAP 顾问的“铁饭碗”吗?

AI,这两个字母如今在科技圈那可是顶流中的顶流,跟当红炸子鸡似的。写代码、画流程、搞分析……甭管啥领域,它都想横插一脚,露两手绝活。咱们 SAP 咨询这行,听着挺玄乎,流程复杂得像盘丝洞,经验更是看得比啥都重,好像跟 AI 这“高科技玩意儿”八竿子打不着。可实际上呢?这股风早就不是“狼来了”,而是已经悄悄钻进咱们的门缝了。

AI 的“看上去很美”:是真香还是假动作?

搁以前,那些项目文档、配置手册、测试脚本,哪个不是顾问们通宵达旦、一杯杯咖啡灌出来的血汗成果?现在可好,AI 工具号称能帮你麻溜儿地打个初稿,效率听上去确实是“嗖嗖”往上涨。我可听说有哥们儿用 AI 半天就捣鼓出个 50 页的实施计划,稍微改改那些不着调的细节就能拿去交差了。

写代码、对接个接口、设计个流程图,AI 也能搭把手,帮你加加速,新手小白上手项目好像也比以前快了不少。

但你问问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法师”们,他们多半会撇撇嘴告诉你:AI 生成的那堆东西,很多时候逻辑不通,上下文也经常驴唇不对马嘴。看着是那么回事儿,漂漂亮亮的,可真要拿到项目上用,还得费老大劲儿去修修补补,甚至推倒重来。毕竟,客户的业务需求千奇百怪,AI 端出来的那些“标准答案”,十有八九会水土不服。想把方案跑顺溜,最终还得靠那些真正啃透了业务、磨穿了鞋底的老顾问。

国内 SAP 圈的“真实体感”:一个字,“卷”到飞起!

上面说的这些,听着是不是挺有道理?感觉 AI 也就是个辅助,替代不了核心价值。但我要说句扎心窝子的大实话:这更像是咱们欧美同行们遇到的那种“幸福的烦恼”。真要搁在咱们国内这片“沃土”上,情况可就复杂到让人头秃了。

现在国内 SAP 圈最大的挑战是啥?你以为是 AI 要来抢饭碗?太天真了!是项目少了,尤其是那些能让你踏踏实实做深做透的大项目,更是成了稀罕物,跟大熊猫似的。

价格呢?一降再降,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简直是在搞“慈善”。节奏呢?越来越快,恨不得今天签合同,明天就上线。项目呢?也越来越标准化、模板化,跟流水线生产没啥两样。AI 这时候再强势地插一脚进来,好家伙,那简直是火上浇油,直接把这行的职业风险给无限放大了:AI 提效 + 价格内卷 + 实施模板化 = SAP 顾问的“死亡铁三角”,就问你怕不怕?

过去做个 SAP 项目,周期长,交付重,顾问还能沉下心来琢磨业务。现在呢?“3+1”模式(3 个月实施 + 1 个月支持),四个月上线一个项目,在中端项目里都快成“行业标配”了。客户那边嗷嗷叫着要数字化转型,恨不得一步登天;实施商这边呢,为了控制成本、抢占市场,也只能硬着头皮“画大饼”,“超配”承诺。

项目怎么才能快起来?无非就是靠那些所谓的“快装模板”、“行业包”,拿一套标准流程硬往客户的业务场景上套,调研设计环节能省则省,恨不得直接复制粘贴。

顾问的身价也跟着“自由落体”,“白菜价”真不是开玩笑。一个资深顾问的人天单价,可能还不如五年前风光。新顾问的培养周期也一再被压缩,会点儿基础配置,能依葫芦画瓢写个文档,就敢直接往项目上派。整个咨询交付过程,越来越像没有感情的流水线作业。

AI 工具一来,自动给你生成个蓝图框架、接口代码、测试用例啥的,项目组对那些经验型顾问的依赖度,看上去好像又降低了不少。这表面上是效率提升了,可实际上呢?是对顾问核心人才价值赤裸裸的打压。工具成了主角,顾问反倒成了配合工具的“工具人”。那些真正懂业务、能平衡各方利益、能把流程理顺、能实实在在提升企业绩效的真本事,反而越来越没人看了,或者说,没机会让你展示了。

AI:到底是“加速器”还是“速成班”的“催熟剂”?

AI 确实能帮新人快速上手熟悉工具操作,这点没得黑。但很多带项目的“老鸟”们都在那儿大吐苦水:现在的新人,分配下去的活儿干得是飞快,Excel、PPT 做得是漂漂亮亮,但你一问他为啥这么做,背后的业务逻辑是啥,立马就支支吾吾,理解得那叫一个浅尝辄止。以前那些看着繁琐得要命的流程梳理、文档撰写,其实恰恰是帮助新人理解业务逻辑、打牢专业基本功的“慢功夫”和“笨办法”。

AI 替新人省了抄近道的力气,但也让他们不自觉地跳过了那个“慢工出细活”、“苦练基本功”的宝贵打磨期。时间一长,不少人就只会依赖 AI 生成的内容,成了“AI 的传声筒”,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反而退化了。

这对企业来说,绝对是个危险的信号。如果不想让辛辛苦苦招来的新人,最终都变成只会操作工具的“表单侠”和“配置猴”,那就必须从根儿上重新设计人才培养机制:多让他们去客户现场“泡”着,亲身感受炮火硝烟;多组织项目复盘和经验分享,让踩过的坑变成未来的路;多引导他们从业务目标倒推技术实现路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功能操作层面。不然的话,顾问的成长就只能停留在“知道怎么做”的表面,永远达不到“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以及“知道怎样才能做得更好”的境界。

SAP 顾问的“破局之路”:老树如何发出新芽,焕发第二春?

看明白了前面的困境,那咱们未来的竞争力到底在哪儿?在我看来,是这三样东西的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1. 会用“新家伙”(工具运用能力):你得知道哪些重复性的、标准化的活儿能放心地交给 AI 去干,提高效率;同时,你自己也得玩得转 SAP 推出的那些新一代的配置工具、建模工具、开发工具,别让工具把自己甩下车。
  2. 真懂“老本行”(业务洞察能力):客户所在的行业有啥门道?他们的核心运营逻辑是啥?最看重的 KPI 指标又有哪些?这些你心里都得有本明白账,能站在企业全局的视角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3. 有“脑子”(核心判断与决策能力):在那些错综复杂的项目里,面对各种两难、三难的选择,你知道应该怎么取舍,怎么平衡各方诉求,怎么引导团队达成共识,怎么把事情坚定不移地推下去,最终拿到结果。这才是“定海神针”式的价值。

说到底,有没有 AI 这回事,人到了一定年纪,学习能力和精力比不上年轻人,成本又比年轻人高,想单纯跟年轻人拼体力、拼价格,本来就越来越难。AI 的出现,只不过是把这个问题进一步放大了,让它变得更尖锐、更迫切了而已。AI 能替代的是那些可以被标准化的重复劳动,但它替代不了你对复杂业务场景的深入理解和在关键时刻那灵光一现的判断力与决策力。所以,对咱们广大的 SAP 顾问同行们来说,与其天天焦虑 AI 会不会砸了自己的饭碗,不如静下心来,好好琢磨琢磨怎么把自己的“独门内功”练得更扎实、更深厚。稳住自己的节奏,别被市场上各种“速成”、“转型”的说法忽悠瘸了。只有那深入骨髓的真本事,才是咱们对抗未来一切不确定性的最硬核的底气!

企业在向SAP S/4HANA Cloud转型时,SAP 许可 (License) 从 On-Premise 时代的经典指定用户模型转向全新的 FUE 许可模式,且 SAP 产品的许可 (License) 包含诸如“组件授权、用户授权、计量模式”等复杂模型,这对企业来说如同一个黑匣子,难以理解其工作原理。此外,企业还面临 SAP 的 License 审计等合规性问题。赛锐信息在 SAP License 审计流程方面拥有丰富咨询经验,拥有自主研发的高效 SAP License 资产优化软件产品,欢迎企业在需要时随时联系我们,以获得我们的支持服务和软件产品试用体验。


滚动至顶部